首页 资讯 正文

珍稀野生动物不断成为油城“常住民”

体育正文 275 0

珍稀野生动物不断成为油城“常住民”

珍稀野生动物不断成为油城“常住民”

“看,两只鹅喉羚。”护林员张林指着30米开外一处(yīchù)梭梭林,2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(zhòngdiǎnbǎohù)野生动物——鹅喉羚正在觅食。 6月5日是世界环境(huánjìng)日,张林和同事艾科拜尔·木塔力甫像往常一样巡查白碱滩区2万亩人工梭梭林,它位于(wèiyú)克拉玛依油田八区193英雄井附近(fùjìn)。 “现在巡查(xúnchá)碰上鹅喉羚是(shì)常态。”张林笑着说,“有一次,还碰上了狼。开始以为(yǐwéi)是狼狗,仔细一看,真是狼,心里一阵紧张,也很激动,亲眼见到狼了。” “这是克拉玛依市和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践行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理念结出的硕果(shuòguǒ)。”克拉玛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(fùhuìzhǎng)闵勇说(shuō)。 因油(yīnyóu)而生、城区连着油区的克拉玛依市,拥有完整(wánzhěng)的石油石化产业链,是名副其实的“油城”。截至目前(mùqián),克拉玛依油田已累计(lěijì)生产原油约4.5亿吨。2023年10月,克拉玛依市入选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 1955年(nián),克拉玛依1号井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荒漠开钻时,成群的鹅(é)喉羚就在不远处向井场张望,而水车司机外出拉水时,还碰到(pèngdào)过狼群。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,人们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(zhōng)还没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,荒漠(huāngmò)植被遭到不同程度(chéngdù)的破坏,加上个别人偷猎行为的威胁,鹅喉羚和其他野生动物都被迫“背井离乡”。 党的十八大以来,克拉玛依市启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(kuàngshān)生态修复工作,累计投资5.46亿元,完成了16905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;中国石油新疆油田(yóutián)公司陆续(lùxù)投资26亿元用于环境治理,涉及(shèjí)的18个采矿权矿山全部进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。 与此同时,克拉玛依将中心城区和白碱滩区外围940平方公里的(de)荒漠化土地纳入治理(zhìlǐ)范围,采用人工干预、围栏(wéilán)封育、退牧还林等(děng)方式持续增加灌草面积,累计种植红柳、梭梭、骆驼刺等荒漠植被18.5万亩,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。 “现在,野生动物多了。我见(wǒjiàn)过(guò)的(de)就有鹅喉羚、大头羊、北山羊、狼、狐狸等。”新疆油田公司驾驶员张克红说,“有一次(yīcì),开车经过油田八区附近,看见狼在追逐鹅喉羚,我看到了真实版的《动物世界》。” 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分布在克拉玛依(kèlāmǎyī)辖区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154种,其中鹅喉羚(hóulíng)、盘羊、北山羊、兔狲、猞猁、虎鼬、狼、狐狸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了(le)克拉玛依的“常住民”。 “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好不好,野生动物‘说了算’。”闵勇说,“这么多(duō)珍稀野生动物‘安居’油城,让我们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(měihǎo)目标上又迈进了一大步。”(崔文娟 赵兰生) 2025年5月(yuè)28日,克拉玛依城区西南,一位护林员(hùlínyuán)正在浇灌刚种植的梭梭苗。 2025年5月3日,克拉玛依独山子大峡谷,2只北山羊在(zài)小憩。 2023年1月23日(rì),克拉玛依红浅油区,4只鹅喉羚在雪地漫步(mànbù)。 图片摄影:崔文娟(cuīwénjuān) 赵兰生
珍稀野生动物不断成为油城“常住民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